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匆匆穿过红砖长廊,他背着沉重的击剑装备包,步履坚定,神情专注——他就是曾叱咤法国剑坛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,从巴黎的鎏金赛场到哥大的古老图书馆,这位“旅法剑客”正在完成一次华丽的人生转轨。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,年仅10岁时,他在家乡少年宫被教练一眼相中,从此与花剑结下不解之缘。“那时候觉得拿着剑很帅,”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回忆道,嘴角泛起笑意,“没想到这一拿就是十五年。”
他的天赋很快显现,18岁入选国家队,21岁赴法训练,在法国的五年间,费若秋先后夺得全法击剑锦标赛银牌和世界杯分站赛冠军,世界排名一度跻身前二十。“法国是击剑运动的摇篮,那里的训练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全新认识。”
就在职业生涯如日中天之时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——暂别赛场,赴美求学。
“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在巅峰期选择读书,”费若秋轻轻搅拌着咖啡,“其实这个念头很早就有了,击剑是一项需要极致专注的运动,但我不想人生只有剑尖上的世界。”
2022年,费若秋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主修体育管理与社会学。“申请过程比比赛还紧张,”他笑道,“我需要向招生官证明,我不仅是运动员,也是一个有思考能力的学生。”
语言是他面临的首个挑战,虽然在国际赛事中积累了不少英语交流经验,但学术英语完全是另一个世界。“最初上课时,我只能听懂30%的内容,”费若秋坦言,“那段时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,其余时间都在背单词和预习课程。”
哥大击剑队教练詹姆斯·沃森如此评价费若秋:“他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击剑哲学,欧洲训练注重战术和技巧,而费若秋能够将东方人的思维融入其中,创造出独特风格。”
作为校队成员,费若秋每周要训练20小时,同时还要完成繁重的课业。“时间管理是我在这里学到的最重要技能,”他说,“我习惯在训练间隙阅读,在乘车时听课程录音,某种程度上,这种 multitasking 能力与击剑比赛中的多任务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——都需要在瞬息万变中保持专注。”

今年三月,费若秋带领哥大击剑队夺得常春藤联盟锦标赛亚军,他个人获评最佳运动员。“站在领奖台上,我感到无比自豪,这证明了我可以在学术和体育两个领域同时追求卓越。”
拥有中法两国训练经历,又在美国求学的费若秋,对体育文化差异有着深刻见解。
“法国的体育训练更加专业化,从很小就开始专项训练;美国则强调体育与教育的结合,大学生运动员既是学生又是运动员;中国的训练体系则介于二者之间。”费若秋分析道,“每种模式各有优劣,我正在写的论文就是关于不同国家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。”

他的长远目标是搭建中外体育交流的桥梁。“2024年巴黎奥运会即将来临,我希望能够以新的身份参与其中,或许是一名体育管理者,或者是国际体育组织的顾问。”
费若秋的击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特点——既有欧洲剑术的技术精准,又蕴含东方哲学的以静制动。
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‘虚实相生’理念对我的击剑影响很深,”他解释道,“在比赛中,我善于制造假动作(虚)来掩盖真实意图(实),这种思维方式与老子的‘有无相生’概念异曲同工。”
在哥大,费若秋开设了一个小型击剑工作坊,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介绍这项运动的历史与哲学。“击剑不仅是体育运动,更是一种思维训练,它教会你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如何预判对手的意图,如何优雅地面对胜负。”
对于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:完成哥大学业后,他计划前往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实习,随后回国发展中国的击剑事业。
“中国击剑运动正处于快速发展期,但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和国际化视野,”他说,“我希望能够将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去,为祖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。”
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,它是一个关于跨界融合、文化对话与个人成长的故事,从他身上,我们看到当代运动员的多元面貌——他们不仅是赛场上的竞争者,更是文化的使者和思想的探索者。
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好背包,准备前往训练馆,在哥大的每一天,他都在剑与书之间寻找平衡,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桥梁,他的故事证明:人生没有单一赛道,真正的冠军敢于跨越边界,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定义自己的胜利。
评论